3.1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观察术后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氧气吸入。对休克病人取头低位,监测生命体征每30min一次。注意补液速度计补液量,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予以利尿治疗,记录液体出入量。术后3d内体温在38.5℃左右,是术后正常表现。如果体温在39℃左右,病人出现表情淡漠、精神萎靡甚至昏迷、末梢循环障碍、尿少、血压降低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是腹外伤继发感染引起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主要见于结肠破裂术后。本组死亡2例,均为结肠破裂术后死亡。对此,护理人员应吸取教训,严密观察结肠破裂术后有无中毒性休克的早期表现,要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采取得力的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3.2胃管、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腹外伤术后,应常规留置胃管和腹腔引流管。胃管的作用在于胃肠减压,可减轻腹痛、腹胀,利于腹内脏器愈合。要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和数量的变化,预防损伤脏器的再破裂出血、腹内感染,了解损伤脏器的愈合情况。胃管要持续负压,管道通畅。一般胃液每日600~800ml,呈现淡黄色或黄绿色,如有咖啡色或新鲜血液流出,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腹腔引流管的目的是及时消除腹腔内局部滞留的体液、血液,排出脓液,减少毒素的吸收,促进切口愈合。护士要经常挤捏引流管以防血块或脓痂堵塞,保持腹腔引流通畅,预防腹腔内残余感染。引流液一般早期呈血性,每日不超过300ml;随着病情进展,引流液色泽变浅,数量变少,2~3d拔出。如果引流液颜色和数量异常,可能是损伤脏器、再破裂、再出血或腹内感染,需要及时处理。
3.3切口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辅料有无松脱移位并及时更换,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必要时,进行分泌物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
3.4饮食护理
做好饮食护理,对腹外伤病人非常重要。对非肠道的脏器损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即可进食易消化、流质饮食,由少至多。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并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对肠道损伤病人,持续胃肠减压2~3d,最长不超过5d,待肠功能恢复后,先少量饮水,无不适后,再进全流、半流饮食,由少至多,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忌生、冷、坚、硬和刺激性食物。
3.5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
护士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时应针对各种外伤的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包括注意工作安全,交通安全,加强法制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管理等;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及各种急救措施,发生意外事故时,能进行简单的急救或自救,降低腹部损伤病人的病死率。出院后,要适当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出院后,切口如出现异常疼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异常改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对肝脾破裂等非肠道损伤患者,护士应告知其在1~3个月内不应参加重体力劳动,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暴饮暴食;实质脏器损伤的病人,术后出院3~6个月后复查。
4体会
腹部损伤可合并多发症损伤,救治时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重要情况,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大出血、张力性气胸等;对已发生休克者,应迅速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及时补液,必要时输血;对开放性腹部损伤,应妥善后再包扎,切勿现场还纳,以防污染腹腔。若有大量肠管脱出,应先将其还纳入腹腔,暂行包扎,以免肠管因伤口收缩受压缺血或肠系膜受牵拉引起或加重休克。病情观察期间的护理及术前护理原则上可执行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术前护理措施,但应注意生命征的变化,动态检测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和血红蛋白值,加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以判断病情进展变化;注意有无急性腹膜炎、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